股票入门基础知识网 > 银行理财 > 银行知识 > 2017:银行业的白银时代,2018会走向何方;新价值下的非银机遇 返回上一页

2017:银行业的白银时代,2018会走向何方;新价值下的非银机遇

编辑 : 连洁   发布时间: 2017.12.08 11:57:46   消息来源: 股票群 阅读数: 2230 收藏数: 0 + 收藏 +赞(0)
展望2018,穿透式、全覆盖的大资管监管也将给银行业带来更多的挑战,宏观经济上行趋势放缓下,银行业不良资产如何实现出表值得关注,资产证券化、PPP、投贷联动等业务能否有效改善净息差,各银行业绩新增长点也有待寻找。2018年银行业应该如何发展?

       展望2018,穿透式、全覆盖的大资管监管也将给银行业带来更多的挑战,宏观经济上行趋势放缓下,银行业不良资产如何实现出表值得关注,资产证券化、PPP、投贷联动等业务能否有效改善净息差,各银行业绩新增长点也有待寻找。2018年银行业应该如何发展?     

       “ 存款立行”理念再次被强调,值得关注:受监管影响小、存款规模稳步提升、行业优势稳固、业绩稳健的大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零售转型目标明确,依托集团迅速发展的:平安银行,以及相对被低估,资产质量良好的南京银行。
  
  以下部分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相比上年同期下降0.0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下降更为明显,由2016年9月末的4.10%下降至2017年9月末的3.56%。 经济企稳也带动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回升。2017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7.40%,相比去年同期上升4.57个百分点。 贷款结构改变。企业盈利好转后,商业银行对企业部门放贷的意愿增强。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1-9月,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5.51万亿,占新增信贷的比重达49%,相比去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
  
  在楼市调控升级、按揭贷款额度控制的背景下,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的占比由2016年1-9月的41%小幅下降至2017年1-9月的38%。同期居民部门新增短期贷款1.53万亿,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上涨1.9倍,创历史新高。居民短期贷款主要为消费贷款,规模激增的背后应是部分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三季度监管部门开始严查消费贷流入楼市。 金融去杠杆成效显著。金融业的杠杆主要通过资本约束,衡量指标为资本充足率。 过去几年,银行业通过加久期、表外扩张等方式变相加杠杆,也拉长了资金链条,加剧了金融风险。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通过抬升市场利率、升级MPA考核、银行业整顿等方式,降低了杠杆水平。 受多重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资产扩张速度减缓。2017年9月末,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为10.6%,相比上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从上市银行看,中信银行、招行、中行等多家银行季度环比“缩表”。
  
  同业和理财方面,银监会数据显示,至9月末,银行业同业资产比年初减少2.6万亿元;理财产品增速连续八个月下降,9月末降至4%,比去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
  
  基于上市银行2017年前三季度业绩透视银行发展趋势
  
  1.盈利情况 受金融脱媒、息差收窄的影响,银行盈利能力下降。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微幅增长甚至负增长,但净利润仍保持了一定增速,这主要来自2015年以来银行不良预期改善带来的拨备利润释放。
  
  2.资产负债结构 受MPA考核、同业整顿影响,部分银行“缩表”,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均出现萎缩,银行在资产端、负债端都面临不小压力。从结构看, 主要是贷款开始回暖,同业资产规模大幅下滑。 负债端压力巨大。
  
  2017年,银行业存款流失问题更为严峻。除四大行稳健增长之外,中小银行存款压力巨大。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25家A股上市银行及邮储银行存款总计新增6.27万亿元, 同比少增近2万亿元。8家上市股份行平均存款增速年化比率仅为2%,远低于2016年7.8%的全年平均增速。
  
  3.资产质量 2017年,随着宏观经济出现复苏迹象, 银行资产质量趋稳。多数上市银行呈现了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不良率下降的情况,这为银行转型带来了基础和时间窗口。银行纷纷提出向“大零售”转型的理念并开始付诸实践,从2016年的地产加杠杆,到2017年的消费加杠杆,商业银行正在寻找零售金融转型的途径,意图摆脱对公业务的不良压力。
  
  4.资本充足率 从2013年到2018年六年的过渡时间内,中国银行业将逐渐实行新的巴塞尔协议III,大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要求比以往多了3.5个百分点。在此情况下,一方面银行业务、上市步伐加快;另一方面,可转换债券成银行重要的资本补充手段,这一情况此前罕见。2017年以来,已有11家上市银行公布发行或者拟发行可转债的相关公告,计划募资共计2195 亿元。
  
  总体看,银行业监管环境趋严,市场环境在2017年发生显著变化。2017年以来,银监会密集出台了多个监管文件,包括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银行业风险防控、弥补监管短板,以及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治理等。对商业银行而言,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已远去,在资产、负债、利润、资本约束等全方位压力下,如何转变经营思路,走出有特色的银行之路,将是今明两年管理层所需思考的重大课题。所幸,宏观经济回暖、消费升级等给了银行业这一宝贵的时间窗口,“白银时代”由此启幕。
  
     展望2018 金融监管体制初具雏形:穿透式、全覆盖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0月15日在2017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演讲时介绍,未来金稳委将重点关注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行业、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四方面问题。 在地方层面,地方金融办加挂金融监督管理局的牌子。金融办由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政府直属机构,由此带来三重改变:从原来的社会服务机构上升为具有国家管理权限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资金是半自筹半拨款,直属机构则由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更有保障;人员编制增加。
  
  2018年货币政策易紧难松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称,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 基于此,明年金融严监管、去杠杆仍将持续,叠加通胀上行压力和美联储加息,货币政策存在趋紧压力,同时国内经济运行基本面将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为货币政策提供支撑,因此2018年货币政策依然是易紧难松,可能出现利率抬升。不过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角度而言,可能存在结构性宽松。 由于影响面广,2018年上调基准利率的可能性并不大,极有可能延续2017年抬升逆回购、MLF招标利率的方式。未来银行间市场利率逐步抬升,流动性仍将持续紧平衡,不过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日益丰富的背景下,季末效应将有所缓解。信托计划、银行理财收益率或将缓慢抬升。需要强调,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因此利率涨幅有限。 其次,随着金融去杠杆逐步到位,预计未来社融规模和M2增速的差距将逐步缩小,2018年M2增速有可能回到10%以上, 基于支持实体的要求,社融增速仍将维持在13%左右。结构上,社融表外转表内趋势放缓,不过表内融资更具主导的结构将得到确立,其它非标渠道收紧、年末表内信贷额度受制约情况下,信托融资将稳健增长;与此同时,伴随着债券违约势头放缓,直接融资占比或出现回升。
  
  中国银行业2018年发展展望 目前银行面临的整体宏观经济还处于L型平台期,但2018年银行盈利能力有望企稳,不良暴露增速继续下降。银行业2017年的资产负债表修复和重构还将在2018年延续。 资产质量方面,银行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核销的同时,受经济环境以及银行业严监管态势影响,风控水平提升。不过,从区域来看,银行分化较大。东南沿海地区不良率先爆发,也率先出表处置;而中西部一些省份的不良还有攀升之势。 负债方面,监管大势下,对同业负债依赖将进一步下降,要维持负债规模,必须提高对个人和公司部门的负债,银行可选择几种路径,其中,支付结算性资金因为规模大,成本低,将是银行重点竞争的市场,考验的是银行前台营销和后台系统支持的全方面能力。
  
  资产方面,一方面是考虑到整体利率环境,采取的一种策略是增加可流动资产的配置,在利率上行过程中可及时替换高收益资产;另一方面,要紧贴产业政策导向,在行业上做好资产配置。  随着股份行和区域性银行减少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同业负债规模下降,要想保持负债规模(从而保障资产规模),特别是对零售端,主要是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存款价格。随着股份行和区域性银行全面进入存款利率(也包括银行理财)竞争,“水涨船高”,也会向国有大行的负债成本传导。
  
  2018年个人消费信贷规模预计将持续增长,住房信贷规模增速放缓。一方面,个人业务是银行经营的稳定器,受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使得银行批量服务个人客户成为现实。 2017年9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回落至26.2%,较年内最高点低10.6个百分点,3月份以来持续月度同比少增,前三季度增量为3.2万亿元,同比少增4247亿元,增量占比下降至28.7%,较上年同期低7.0个百分点;但非住房消费贷款大幅增加,前三季度增量为1.9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预计这一趋势在2018年将持续。 新价值下的非银机遇 今年以来,价值投资一直是市场风口,但近期对白马股的高涨情况,有投资者提出恢复白马股融券做空机制,且近一段以来,蓝筹白马股高位震荡,有获利资金回吐情况,也有投资者担心估值过高风险,此时价值投资理念还有用吗?
  
  以下转自太平洋证券: 价值分化,强者恒强。市场对价值的理解发生了一些变化,新价值理念逐渐形成——高ROE,业绩确定性高,基本面改善的公司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标的;对于真价值股,行情不仅反映基本面因素,而且会得到市场估值溢价,一批真正有价值的标的走出波澜壮阔的行情。基于新的价值理念,保险和证券行情分化,以及多元金融个股完全分化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价值理念的转变跟机构投资者崛起、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救市、市场监管加强、以及刚刚过去的大熊市带来的教训深刻等因素有关。
  
  保险行业:基本面向好,继续看好。代理人队伍规模和产能增长,为新单业务提供支撑,期缴业务占比持续提升,续期拉动式增长模式助力业务增速;考虑到保险公司经营中价值和规模的平衡,预计新单价值率将高位企稳;国债收益率曲线持续回升,传统险折现率曲线拐点已现,传统险准准备金压力由正转负,叠加存量剩余边际释放,寿险公司利润将大幅改善。投资方面,利率回暖,新增固定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改善,国家引导险资支持实体经济、国家战略,另类投资资产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助推投资收益率改善。
  
  重点推荐的标的有: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人寿。 多元金融:信托、租赁、AMC发展较快,精选长期价值标的。在市场分化的格局下,价值股、业绩确定性标的是首选。多元金融标的业绩驱动因素涉及面较广,估值体系复杂,业绩不确定性较高,宜采用精选个股策略。 风险提示:监管依然较严;业绩受市场波动较大;竞争激烈,跨界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替代性提升.

声明:如本站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wangshiyuan@epins.cn 我们将迅速删除。

 

银行知识最新文章

MORE+
 

热词推荐

MORE+

推荐阅读: 道氏理论 股票交流qq群
 

股吧论坛最新帖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