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财务指标分析

编辑 : 王远   发布时间: 2017.08.06 23:42:11   消息来源: 股票知识 阅读数: 795 收藏数: 0 + 收藏 +赞(0)
       财务指标中其实有很多猫腻,识别这些猫腻需要经验和技巧,以下我们就来看看三个财务指标分析,看看对于财务指标分析中有什么实质性和重要的地方。这三个财务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
    

  财务指标中其实有很多猫腻,识别这些猫腻需要经验和技巧,以下我们就来看看三个财务指标分析,看看对于财务指标分析中有什么实质性和重要的地方。这三个财务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经营现金净额、非经常性损益。

  1、评价公司的核心指标——净资产收益率

  购物时,我们都希望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买股票也是这个道理。在某种程度上,市盈率的作用就是评判一只股票是否价廉,判断一只股票是否物美则用另一个指标——净资产收益率。

  什么是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ROE)是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标,其计算公式是: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其中净利润指年度净利润,净资产指年报中上市公司的净资产额。

  我们知道,上市公司的资产中,除去负债,其余都是属于全体股东的,这部分资产我们称其为净资产。这个净资产就如同做生意当中的本金,如果有两家上市公司,A公司一年赚1亿,B公司一年赚2亿,仅从这些数据看,我们根本无法判断哪一家公司经营得更好一些,因为不知道A、B两家公司赚这些钱时用的本金(净资产)是多少。如果A公司的净资产是5亿,B公司的净资产是20亿,那么可以肯定地说,A公司的盈利能力要比B公司强得多,因为A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是20%,而B公司则是10%。

  通俗地讲,如果先不考虑股价的因素,好公司的标准当然是那些很会赚钱的公司,而净资产收益率就是用来告诉投资者一家上市公司赚钱的能力怎么样,赚钱的效率高不高。

  投资者在看上市公司年报时,还会遇到两个相当冗长的名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基础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基础计算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这两个看着让人头晕的名词其实并不难懂,所谓非经常性损益,我们会在以后单独介绍,它大概的意思是指飞来横财或飞来横祸。所谓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就是在净利润当中将横财或横祸去掉。而加权平均呢,是因为上市公司在一年中可能会由于发行新股融资等因素导致净资产突然增加,只有将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才能更加客观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与经营状况。至于加权如何计算,公式比较复杂,一般投资者也没有必要了解透彻。

  每股收益是烟幕弹

  应当说,在所有评价上市公司的常用财务指标中,净资产收益率是最重要的(市盈率由于考虑了股价的因素,本质上不属于财务指标)。

  也许一些投资者并不认同这一点,他们最关心的还是每股收益。事实上,如果每股收益不与股价相结合进行分析——其实就是分析市盈率,每股收益的单独存在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由于送红股、转增股本等原因,每股收益的变化与公司经营优劣与否没有任何关系。巴菲特就认为每股收益是个烟幕弹,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更能说明问题。

  有一点需要提请大家注意,观察净资产收益率至少要看过去三年的指标,如果公司没有经过大的资产重组,最好看看自其上市以来每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

  这是因为,由于融资、投资进度等原因,只看一两年净资产收益率,有可能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而连续几年净资产收益率足以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暴露无遗。

  越过隐形的坎

  观察一家上市公司连续几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表现,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上市公司往往在刚刚上市的几年中都有不错的净资产收益率表现,但之后这个指标会明显下滑。

  这是因为,当一家企业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净资产的不断增加,必须开拓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并辅之以新的管理模式,以保证净利润与净资产同步增长。但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主要是在考验一个企业领导者对行业发展的预测、对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判断以及他的管理能力能否不断提升。

  有时候,一家上市公司看上去赚钱能力还不错,主要是因为其领导者熟悉某一种产品、某一项技术、某一种营销方式,或者是适合于某一种规模的人员、资金管理。但当企业的发展对他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他可能就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

  因此,当一家上市公司随着规模的扩大,仍能长期保持较好的净资产收益率),说明这家公司的领导者具备了带领这家企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能力。对于这样的企业家所管理的上市公司,我们可以给予更高的估值

  不能比利率低

  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多少才合适呢?一般来说,上不封顶,越高越好,但下限还是有的,就是不能低于银行利率。

  100元存在银行里,现在一年定期的存款利率是4.14%,那么这100元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4.14%。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4.14%,就说明这家公司经营得很一般,赚钱的效率很低,不太值得投资者关注。

  你在认购新股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家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是5元,而新股的发行价格会是15元。也就是说,为什么原来只值5元钱的东西能卖到15元,这就是因为这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可能会远远高于银行利率,于是上市公司溢价发行的新股才会被市场所接受。

  可以说,高于银行利率的净资产收益率是上市公司经营的及格线,偶然一年低于银行利率或许还可原谅,但如果长年低于银行利率,这家公司上市的意义就不存在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证监会特别关注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证监会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在公开增发时,最近三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得低于6%。

  看一眼负债率

  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讲,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越好,但有时候,过高的净资产收益率也蕴含着风险。比如说,个别上市公司虽然净资产收益率很高,但负债率却超过了80%(一般来说,负债占总资产比率超过80%,被认为经营风险过高),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小心。这样的公司虽然盈利能力强,运营效率也很高,但这是建立在高负债基础上的,一旦市场有什么波动,或者银行抽紧银根,不仅净资产收益率会大幅下降,公司自身也可能会出现亏损。

  这就像炒房子,如果一套房子的价格是100万元,你只需首付30万元就买了,一年后这套房子升值到200万元,你卖掉房子,赚了将近100万元,你的净资产收益率就超过300%。虽然净资产收益率很高,但你要知道,你是在负债经营,其实是借了银行的钱(银行按揭)炒房。如果这套房子没有升值而是贬值,那你的风险可就大了,如果房价一年后跌到70万元,你再脱手,可就是把本金30万元都亏光了。

  对上市公司来说,适当的负债经营是非常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能够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但如果以高负债为代价,片面追求高净资产收益率,虽然一时看上去风光,但风险也不可小觑。

  有些股民一遇到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再融资就反对,认为这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远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根本不必向股民再融资,可以向银行贷款经营呀,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其实上市公司再融资有时是为了降低经营风险,这恰恰是对股东负责的表现。

  与市盈率相配合

  我们以价廉物美比照市盈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其实这也说明净资产收益率与市盈率两个指标相配合,可以较好地判断一家上市公司是否价廉物美,具不具有投资价值。

  分析一家上市公司是不是值得投资时,一般可以先看看它的净资产收益率,从国内上市公司多年来的表现看,如果净资产收益率能够常年保持在15%以上,基本上就是一家绩优公司了。这个时候再看看其市盈率如何,如果其市盈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或者低于同行业公司的水平,我们就可以将这只股票列入高度关注的范围。

  2、现金为王——财务篇之经营现金净额

  炒股票讲究落袋为安,账面上赚了钱还不能说胜券在握,投资者评价上市公司时也应该这么严格要求。上市公司仅仅账面利润好看还不行,现金拿到手才算真正盈利。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以下简称经营现金净额),在某种意义上就可视为现金版的净利润。对投资者来说,账面版净利润、现金版净利润都要看,不可偏废。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企业做生意与在市场上买菜不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情况很少,多数情况是货先交了,钱过一段时间再付。而企业的会计制度中却不用等货款到账,只要交了货,就可以在销售收入的账里添上一笔。这种记账与到款不同步的现象造成一个问题,一旦将来货款只能收回一部分或者根本收不回,那么,已经在定期报告中公布的销售收入可就有水分了,在销售收入的基础上核算出来的净利润也同样有水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的会计报表中,除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还有一个现金流量表。这个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现金净额,简单地说,就是按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则来核算的企业的净利润。

  有的投资者可能会想,既然现金流量表没水分,那干脆只看这个表。这也不行,利润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未来情况的合理估计,虽然可能有水分,但时效性很强,而现金流量表虽然没水分,但时效性太滞后。比如说,企业做了一笔大买卖,货也交了,但钱还没到账,如果没有利润表,投资者就无从知晓了。因此,两张表、两个数据(净利润与经营现金净额)都要看,它们是从不同侧面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描述。

  投资者在阅读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表时,除了经营现金净额之外,还会看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这两个数据相对经营现金净额的重要性差不少,普通投资者不看也无妨。

  预警指标

  经营现金净额的第一大作用是预警。

  我们可以将经营现金净额与净利润进行比较,如果经营现金净额明显低于净利润,那就得小心了。

  通常情况下,导致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司销售回款速度下降,卖出货后没收回钱;二是存货出现积压,采购来的原材料尚未形成产品或产品尚未销售。为了验证事实如何,投资者可以查看一下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与存货,看看它们的数额是不是明显增加了。如果是,基本上可以断定就是这两个原因导致经营现金净额低于净利润。

  投资者不要小看回款速度下降与存货积压问题的严重性。

  首先,这说明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抢手,只有靠赊销才能打开市场,而赊销容易滋生坏账。这等于是给公司未来的经营埋下隐患。

  其次,由此产生的经营现金净额减少,可能使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扩大再生产,开发新产品。企业很可能要从银行贷款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增加了企业的利息负担。

  如果经营现金净额长期明显低于净利润甚至为负数时,那是十分危险的信号,说明企业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特别是当企业负债很高、经营现金净额再为负时,投资者一定要避而远之,因为这种亚健康的状态很可能会突然演化为“大病一场”——巨额亏损。

  此外,上市公司以往财务造假案例也显示,造假公司在案发前大都有经营现金净额为负的征兆。因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般是合同作假,把净利润打扮得好看,却会在经营现金净额上露出马脚——由于现金流造假成本太高,造假者大多不会在这上面做文章。因此,对经营现金净额保持警惕,还可以避免“踩雷”。

  报喜鸟

  既然经营现金净额能报忧,自然也有报喜的功能。

  如果上市公司经营现金净额持续增长并大大超过净利润,其原因通常有两种:

  第一,预收账款大幅增加,上市公司今后的净利润会大幅提高。投资者可以查一下资产负债表中的预收账款,如果预收账款大幅增加,说明公司的产品很抢手。其销售是先收钱,过一段时间再交货,由于货还没交,在会计处理上,还不能算作是销售收入,而先收下的钱就放到了预收账款这个会计科目中。但这些预收账款未来会变成销售收入,为净利润提高作出贡献。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产品到了有人拿钱排队取货的地步,就说明产品供不应求,这个时候,上市公司就有能力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从而大幅提高产品的毛利率。

  典型的例子如贵州茅台,这家白酒企业极具品牌优势,产品极为抢手。公司2004年至2006年的预收账款分别为10亿元、15亿元和21.4亿元。同期,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8亿元、11亿元和15亿元。而茅台酒在这几年中,几乎年年都在涨价,其股价从2005年年初至2007年11月也涨了近25倍。

  此外,在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中,预售房屋而收到的现金,由于结算的规定,可能在当年不能确认为销售收入,也会导致预收账款增加。股民如果买房地产企业股票,务必要关注其预收账款,如果大增,说明房产预售行情火爆,来年的利润就有了保证。

  因此,投资者遇到预收账款大增导致经营现金净额增加的上市公司,很值得密切关注。

  第二,应付账款大幅增加,导致经营现金净额增长。这说明企业在购买原材料的时候处于买方市场,能够长时间赊账,这对上市公司来说也是比较有利的,能够长时间赊账,是在拿别人的钱当作自己的运营资金用,这等于是免息从银行贷款

  第三,故意压低净利润,导致经营现金净额超过净利润。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有时候上市公司为了保证净利润每年都能有一定的增长,在赚了大钱的年度,会通过增加坏账准备、存货减值准备等手段增加当年费用,以达到降低当年净利润的目的,以便在以后年度逐渐释放这些被人为隐藏的净利润。由于经营现金净额大幅增长,事实上已经暴露了公司的真实盈利情况,投资者对这些公司以后年度的净利润增长可以保持一定的信心。

  为了验证公司是不是故意增加坏账准备等,投资者可以看一下其年度报告中对会计政策的披露,如果以往执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被改变,与此同时,资产负债表中的坏账准备与存货减值准备等大幅增加,就有故意压低利润的重大嫌疑。

  行业特点

  经营现金净额的报喜功能也不是万灵的,一些公司由于所处行业本身的特点,会导致经营现金净额一直远远超过净利润,但并不能因此可以认为其净利润将大幅增加。

  比如说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固定资产,而固定资产折旧虽然每年会纳入公司成本,但不会产生现金的流出,所以就导致经营现金净额远远超过净利润。

  水电类上市公司就很典型,大量资金的使用是在水电站建设时期,电站一建成,日常运营并不需要大量现金支出,这类公司每年的成本主要体现为水电站的固定资产折旧,而折旧并不会使公司支出现金,所以水电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现金净额会常年高于净利润。

  此外,景点旅游、钢铁、运输、商业类上市公司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因此,对这类上市公司不能单纯用经营现金净额来预测公司净利润的增长。

  并购对象

  前面讲过,有些经营现金净额超过净利润的上市公司,由于行业特点,不一定具备净利润大增的可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其中一些公司也因此成为很好的并购对象。

  商业类上市公司就很典型。从这几年证券市场的并购案例看,商业类上市公司是并购多发地带,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公司虽然盈利能力平平,但却拥有难得的产生经营现金净额的能力。这一点,对很多公司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因为一旦控制了这种上市公司,并购方就等于控制了一家“小银行”,巨额的现金就可以为我所用。于是,商业类上市公司往往成为资本猎取的目标。

  3、给上市公司卸妆——财务篇之非经常性损益

  女孩子出门,总要化妆,别人看了也会觉得好。但上市公司若是化妆,那可就害人了,投资者希望看到的是上市公司素面朝天的本来面目。为了能给上市公司卸妆,中国证监会引入了一个概念——非经常性损益,它对于投资者准确把握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号文件

  中国证监会为非经常性损益下的定义是:公司发生的与主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主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该交易或事项的性质、金额和发生频率,影响了正常反映公司经营、盈利能力的各项交易、事项产生的损益。

  如果大家觉得这个定义看不太明白,那通俗一点讲,非经常性损益就是飞来横财或飞来横祸。打个比方说,如果你的工资收入是经常性损益,你中彩票就是非经常性损益,丢失钱包也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观察非经常性损益,对准确判断公司投资价值来说很重要。比如说,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一次性资产置换产生的利润往往占到年度净利润的大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利润列为非经常性损益,投资者只看净利润总额,可能会产生错觉,认为上市公司本年度生产经营搞得不错。这就像一个人年薪5万元,但中彩票得了5万元,于是就对外宣称自己年收入10万元,如果你以其年收入10万元的数据判断这个人的生活水平与工作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

  非经常性损益不属于会计科目,仅看财务报表,投资者无法清晰甄别哪些收入是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因此证监会除了给它下了定义之外,还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十五种应认定为非经常损益的事项。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文件》就是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使用进行规范。

  证监会之所以如此重视非经常性损益,主要目的就是减少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现象,使投资者更加方便更加可靠更加准确地了解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的真实状况,也就是说,既不能让飞来横财使投资者高估了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也不能令飞来横祸使投资者低估了上市公司的赚钱能力。

  操纵利润的法宝

  非经常性损益包括横财与横祸,但现实情况中,绝大多数是横财。大多数上市公司在一年中或多或少会发点小财,这本没什么不好,但问题在于一些上市公司试图在非经常性损益上做文章,将它作为“化妆品”,成为粉饰业绩、调节利润的法宝,并以此来制造“迷人”的幻象。

  上市公司的小把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失而复得。上市公司卖出一批产品,货款还未收到,计账时就将这笔业务列为应收账款,如果几年都没收回来,那么就得计提损失了。比如说,公司有1万元货款5年没收回来,就得做好最坏的打算——这1万元打了水漂,为此,就得将这1万元视为坏账当作企业的费用。但如果这笔钱后来又收回了,那就是意外之喜了——本来已经当作死账提了费用,在收回的当年,企业的利润就可以增加1万元。

  有的上市公司动起了歪脑筋,故意将一些可以收回的账款视为坏账,等到哪一年经营惨淡业绩不好的时候再收回来,这样当年的利润就可以增加。

  除了死账收回外,上市公司还会在其他方面耍“失而复得”的把戏,比如说资产减值冲回、存货跌价冲回等等,其方法与上面的例子一样。

  第二,财政补贴。顾名思义,财政补贴是指地方政府送给上市公司一笔钱,通常是政府从扶持或政策导向角度出发给予企业的一种资金支持。

  政府送钱给上市公司当然是好事,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有些地方政府出钱的目的主要是防止上市公司连续亏损。按照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就要退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不使自己控股的上市公司退市,于是就拿出一笔钱,使上市公司度过危急关头。

  可能会有投资者讲,政府这样做,应当欢迎呀。对于那些持有这些亏损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来说,自然是好事。但对证券市场整体来说可就不是好事了。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跟人一样也需要新陈代谢,把经营不善连续亏损的公司从上市公司的行列中剔除,将有限的上市资源给予业绩优良的公司,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三,卖家当。有些上市公司为了不亏损或者使业绩好看,会变卖公司的资产。比如说,公司有一块地,买了几年,地也升值了,本来这块地是打算用来建新厂房的,但一看今年要亏损,为了扭亏,就把地卖了。对上市公司而言,卖家当固然可以提高某一年的业绩,但从长远看,这种败家的行为会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害。

  上述三种小把戏得来的收益都属于非经常性损益,虽然算在事发当年的利润中,但投资者千万别将它们与靠主营业务得来的利润混为一谈。

  在个别情况下,非经常性损益也会体现为另一种现象,就是在某一个会计年度,上市公司突然由于非经常性损益导致业绩大幅下降甚至巨额亏损。这种现象一般是上市公司对以前年度发生的未披露的损失、潜亏在一年中进行集中释放。这种情况在上市公司重组时较常见,新的控股股东来了,习惯将以前藏着掖着的坏账、损失、费用一股脑儿全亮相,这样才有利于公司轻装上阵。这种现象对上市公司来说是有利的。投资者对潜在问题一次性释放完的上市公司可以保持关注,在一般情况下,风险释放过后的上市公司会有比较好的业绩表现。

  透过现象

  包含非经常性损益在内的利润指标虽然是公司业绩的真实反映,但如果不排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因素,可能会干扰投资者对公司主营业务或其他正常投资活动的盈利能力或回报的判断。

  查看上市公司年报时,我们会看到两组不同的数字:

  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净利润为基础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

  使用上市公司盈利指标以及以利润为基准的估值指标,最好使用剔除非经常损益后的数字,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扣除后的指标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更加真实的反映。

  投资者要理解这样一个道理:上市公司定期公布财务指标是在向我们进行工作“述职”,我们看这些述职报告,不仅是想知道上市公司过去干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以这些述职报告为基础判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领导者的管理水平,进而预测上市公司将来会怎么样,因为任何一只股票的价格都是建立在对该公司未来收益的预期上的。基于这样的目的,就有必要剔除那些有可能妨碍我们正确把握上市公司价值内涵的因素。

  研究报告时,除了要仔细看非经常性损益的情况,还要认真看看会计报表中的利润表利润表中有三个会计科目——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以及主营业务利润。投资者应当仔细观察上市公司这三个会计科目的变化,因为它们基本上不涉及非经常性损益的问题,而主营业务是上市公司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源,如果主业不兴,单靠一些意外之财得过且过,这家上市公司八成没什么希望。

  孰低原则

  除了在定期报告中会出现非经常性损益之外,还有两个地方也会出现非经常性损益。

  一个是上市公司公开增发新股。按照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在公开增发时,最近三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得低于6%。这里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时所使用的净利润数据是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与没有扣除时的净利润相比较,哪个低算哪个。有些上市公司由于非经常性损益体现为损失(即非经常性损益为负数),扣除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相比反倒增加了,而采取孰低原则,可以说要求更加严格。

  另一个是股权激励。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时会设定一些业绩目标,如果能达标,就可以实施股权激励。业绩目标主要包括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计算这些指标时,也会考虑非经常性损益的因素,一般来说,用到净利润的时候也会采取上述的孰低原则。

  投资者要特别关注这两个地方,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能够达到公开增发的标准,或者是否可以达到股权激励的要求,要记住这个孰低原则,否则很容易产生误判

(股票知识网) 相关阅读: ·如何计算上市公司的净资产 ·三个财务指标分析 ·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要点 ·公司换股吸收合并换股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如何从报表中看出上市公司风险 ·在华尔街看中国企业购并价值 ·公司资产安全性分析 ·股东人数分析存在五大软肋 ·如何对待上市公司重要股东股份变动 ·公司信息与盘面结合分析

声明:如本站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wangshiyuan@epins.cn 我们将迅速删除。

 

财务指标最新文章

MORE+
 

热词推荐

MORE+

股吧论坛最新帖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