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网站 > 股吧论坛 > 乐视网股吧 > 好莱坞的窘境,乐视的救赎 返回上一页

好莱坞的窘境,乐视的救赎

强侵宇

(发表于: 乐视网股吧   更新时间: )
好莱坞的窘境,乐视的救赎
好莱坞的窘境,乐视的救赎 2016年5月11日 13:21 飞象网 “人生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当这句话开始被不断吟诵,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每一轮因平等为名的变革初期,都能拆掉很多围墙,却也不能避免让大师远去。但我们始终企盼大师。窘境正在折磨好莱坞。那里依然有大量让我听了就迷醉的匠人,许多工作了30年的油漆工,连简单的灰色都能刷出几十种。电影却越发平庸,即便这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也很难让人看过后惊呼“神作”。李奥纳多当影帝被强调的也只是22年的“陪跑”和拿命去拼《荒野猎人》,通常强调“苦劳”时,往往没什么“功劳”值得一提。好莱坞怎么了?谁谋杀了它的创造力?我无比怀念1994年的奥斯卡,《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三部神作角逐。大师辈出的年代何时才会再来?答案或许都在中国。乐视正打算用生态唤回一个内容的大师时代。“大师时代”的回归乐视的野心很大,他们并不满足于搭建一个不可复制的“大师实验室”,而是要在全球搭建一个能充满活力的,能让各种新东西脱颖而出的生态体系。乐视影业CEO张昭说:“好莱坞电影在工艺上已经很高了,尴尬就在于没有新的活力、观点和主张。”前阵子他看了《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看到最后激动又感动。他想起当年,第一集《星球大战》让美国一代年轻人能站在阳台上仰望星空。然而,若论制作,1977年的水平今天看来粗糙的令人发指,处处都是假科幻。新主张经常来自年轻人。拍出第一部《星球大战》时,导演乔治卢卡斯才33岁。但电影的矛盾在于,它不是“一个人的艺术”,任谁天赋异禀,也不能一个人拍出电影,需要各种资源配合。商业是电影的助推器,但在屏幕有限时,只有票房有保障的题材、导演、演员,才能搭上电影的大船。当游戏规则变成“抢屏幕”,制度就僵化了。这种轮回好像难以避免。所以说大师时代还是需要某些机缘的。乔治卢卡斯同期还有一批大导演横空出世,比如奠定如今好莱坞叙事方法的斯皮尔伯格。他们拍出成名作都在三十多岁。原因是1960年代的好莱坞内忧外患,大制片厂体制瓦解,新崛起的电视冲击电影市场。老板们不得不孤注一掷,把权力下放给那些年轻导演。结果,这些年轻人不仅重新构建了好莱坞的工业和商业规则,也改变了电影的历史,还重启美国经济,让越战后颓废迷茫的美国人又振奋起来。现在机会又来了。张昭说,互联网把内容的“有限货架”变成了“无限货架”。影院、客厅、电视、手机、汽车、自行车,用户随时随地都能看内容,至少拍什么已经不是由资源和权利决定的了。电影人的悲哀张昭有过切肤之痛。上世纪90年代,他在乔治卢卡斯们成名的年纪,踌躇满志的从美国归来,打算做点好内容。可他的第一部电影只有100万票房。他反问我:“你说哪个导演不想拍好电影呢?”可为了拍电影,导演不得不因为各种“场外因素”妥协,痛苦就来自上面说的“有限货架”,即有限的影院荧幕。“无限货架”可能改变大师远去的窘境,让新主张、新想法有机会呈现出来,相互碰撞,大师就来的容易一些。张昭希望的是尽快搭好舞台,让这些年轻人出场。但作为一家商业机构的CEO,它需要尽可能的获得商业回报,把台子越搭越大。所以到了乐视影业之后,张昭各种场合都在强调“用消灭奇迹的方式创造奇迹,不要过于追求票房最大化。”“屏读时代”的商业逻辑现在,我们从商业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乐视集团一直做得是“货架”生意。由于移动互联网,我们开始被屏包围。各种屏都是渠道,而且手机、电视、汽车这样的屏可以和用户建立关系。所以乐视一直在铺硬件,它已经拥有一个不亚于苹果的硬件布局,超级手机、超级电视、汽车……当然,这些屏也需要整理,内容交互要符合用户需求。否则,用户就会被各种不敢兴趣的垃圾内容烦死。乐视整理货架的工具是“场景”,它的硬件在按场景扩充。我曾觉得,这家公司做的“硬件”越来越奇怪了,怎么还做自行车?按照场景逻辑,它能被解释。我们耗费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是个重要场景,所以有汽车之后得有自行车。那交通场景内,会不会也会有乐视眼镜、乐视写字呢?家庭场景内,会不会做投影?Who Knows?这正是乐视集团一直在做的事,用高性价比的带“屏”硬件打动用户,把货架铺进去。但货架不能空。用户要什么就应该有什么。所以乐视影业要和集团整合在一起,把内容商品的供应链做好,把“货架”填满。而且,终端能产生大数据。过去,很多人苦于大数据无法用于内容生产,垂直场景下的数据可以直接用于决策。至少你知道最适合看《熊出没》的是客厅,看《五十度灰》的是卧室吧,内容生产已经容易多了。比如乐视影业2016年的新电影《高跟鞋先生》,张昭说:“你肯定觉得她是烂片,因为它不是你的生活场景。”电影说的是,男主“不择手段”把自己打扮成靓丽姑娘追求女神的事。“做什么电影,不是我说的算,用户需求和数据说得算。”事实上,这部电影战绩不俗,中国三四线城市是主要的票房来源。张昭说:“没有烂内容,只有烂渠道”。过去,好莱坞的只能靠经验判断什么该拍,什么不该拍。但对新生事物来说,经验是最没用的。为什么不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呢?只要内容吸引人,有用户买单,不就可以做了吗?这至少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加入内容生产大军。张昭把“渠道+内容”的新内容时代命名为“屏读”。科技和艺术的强烈碰撞能产生巨大的商业回报,足够支付让大师脱颖而出的成本。而且“屏读”能救赎的恐怕不止是好莱坞。想想这个未来不用看什么科幻电影,看过周星驰喜剧《国产凌凌漆》的人也知道一切皆为屏。到那时,“屏读”会成为人的最大入口,甚至可能成为组织社会资源的新逻辑。乐视生态下的“文化复兴”当然,乐视赚多少钱和我没有关系。我关心的是我怀念的大师时代何时再来。无论商业还是技术,要是让我们变得更无聊匮乏,再赚钱也作不了伟大的公司。恐怕作为一个在电影圈沉浮了三十年的人,张昭也不能接受技术对艺术的毁灭。他加入乐视的理由,就是认为“屏读”可能带来又一次文艺复兴。当年,印刷术在欧洲普及,知识迅速传递起来,各种思想碰撞,碰撞出了大师云集的文艺复兴时期。今天的“屏读”时代和当年很类似,同样信息介质改变,信息以更爆炸的速度传递。思想碰撞,已经出现一些迹象。乐视的生态体系可能成为一个加速器,让思想碰撞的更激烈些。比如,乐视尝试着把各种“端”推进各种文化环境中,在中国继续下沉直到农村或是蔓延到全球各种肤色的文化体系中。再比如,乐视影业尝试用生态整合全球的电影制作资源,把匠人们拉到一起让各种工艺交汇。现在他们就在用全好莱坞班底制作中国题材的大电影《长城》。还比如,今年的深度报道《太平洋大逃杀》一经发出,很快就被乐视以100万买下;歌曲《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在乐视变成了歌曲大赛、网剧和大电影。乐视影业正在磨合一套IP运营的方法论,让任何介质上聚集的情感需求都能在这个体系中低成本的迭代、发酵,为更多思想提供可能?翻看历史,大师往往扎堆出现在开放平等的时代。平等,并不直接等于个性。互联网把时间和空间障碍消除后,结果也不应是千篇一律,而是各取所需。如果不方便去电影院,手机、电视上同样可以看。平等,更不是权威话语体系,这考验的是每个人的容忍和包容。曾有朋友因为孩子追《小时代》系列怒不可遏,去质问张昭,张昭说:“我们小时候不是也偷着看过杂志上的比基尼女郎吗?”既然我们可以让一切变得更好,为什么孩子们不能呢?很多人批评现在的流行内容制作粗糙,但流行背后必有用户需求,“我们为什么不先宽容他们的存在,在给他们机会变好呢?”他说。现在,乐视“无限货架”的扩充和整理还再继续。或许,“屏读时代”和宽容之心全都做好准备时,大师时代才会再来。

声明:如本站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wangshiyuan@epins.cn 我们将迅速删除。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