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网站 > 股吧论坛 > 博天环境股吧 > 闲来无事,想仔细研究退市规则,经过分析,交易类和财务类是不涉及的。规范类里面信披 返回上一页

闲来无事,想仔细研究退市规则,经过分析,交易类和财务类是不涉及的。规范类里面信披

梁君房

(发表于: 博天环境股吧   更新时间: 2023-07-17 12:46:11)
闲来无事,想仔细研究退市规则,经过分析,交易类和财务类是不涉及的。规范类里面信披

$*ST博天(SH603603)$  

闲来无事,想仔细研究退市规则,经过分析,交易类和财务类是不涉及的。规范类里面信披违规要和拒不改正同时满足才会退市,博天是主动改正的,不存在拒不改正。

现在我有疑问的是财务造假类里面的数据,博天符合不符合。

声明:如本站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wangshiyuan@epins.cn 我们将迅速删除。

  • 窦仲刷
    现在就看zjh怎么定义了,如果认定不是主观导致的,那肯定就不能算造假。但财务造假金额的话,营收肯定是不满足的,利润这里好像是满足条件的

    谈轩仓: 如果算造假,是不是就触碰了红线呢

    班日俏: 如果定义为造假,肯定是退市。但我们再用问询函来佐证,其实言辞并不是很严重。并不是有巨大差额就一定是造假,主管造成的才是造假,被动造成的可以理解。

    戚得昌: 利润怎么满足条件了?

    辛展委: 两年超过总额的50%

    成江柏: 关键是看营收/利润中的"/"是什么意思了,是和、且的意思,则不符合退市条件,是或者的意思就符合,我理解成前者的意思,不符合退市条件。

    庞末贯: 对,我纠结的也是这点

    昝侦专: 那个“且”字表示不太服气,5亿且50%

    竺崧: 利润就算是且都满足

    贝砍位: 好吧,我看错单位了,2018年是满足的对吧?

    奚侦纽: 1234都满足解决了。财政部说明已经订性了,意思是没其他的了。然后市场就按这个看着办。会几所罚了,马虎大意而已[滴汗]如发现其他违法重大涉及退市条例。那就退,但财政部已经认可没了。那就没发现呗。就证明市场必须认可三月三十号的更正数据,是否涉及到退市金额。那就在里面了。会几所重整后出具了标准报告,那就肯定核算过金额在掌控之中。这叫一环扣一环。所以财政部的这个认订很重要。大大的利好,源头已经掐断了。问询涵的疑问全部解决。除非村里否定前期调查有单独调查。个人觉得不可能,调查认定村里应该是参与和沟通的。不然闹乌龙下不来台滴。

    缪非租: 把问询涵。立案通知书。和财政部处罚通知书和说明连起来看看

    2023-04-15 18:42:58

    回复

  • 汤眉帐
    你这是研究到哪里去了[晕]

    倪建: 你有何高论

    常柑眉: 研究问题要以现行的上市规则为依据,不能以知乎之类的个人观点为依据。你的研究被带偏了

    满岐: 哎我就是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所以才百度的,他这不是最新的吗

    2023-04-15 19:55:58

    回复

  • 费玉
    数据也不符合,本次财务追溯更正扣减,07年净利润为正,按照旧退市制度不符合。2020年扣减后净资产为正,新退市制度也不符合。

    倪彩: 是年报造假里那个,连续两年超过50%,营收没问题,但是利润感觉数额调整很大啊

    2023-04-15 21:41:42

    回复

  • 贲袁
    和爱迪尔一样恐慌踩踏,ST股四月份基本都是大跌行情
    2023-04-16 01:00:57

    回复

  • 贺侠玉
    退市机率非常高,有胆量的可以去搏高收益,万一不退就赚大了[想一下]

    通卡杜: 我倾向于退市概率不高

    2023-04-16 08:10:06

    回复

  • 益料向
    股市是投资不是赌,赌的最终结果只有一个,赔到倾家荡产。
    2023-04-16 23:54:57

    回复

  • 龚伺
    对,还有审计非标也麻烦的。即便美股这样的成熟市场,对于瑞幸故意虚增收入,也就是罚款+赔偿解决,没退市。

    殳怕自: 非标也是需要连续2年,21年非标不代表22年也非标。

    2023-04-26 22:33:55

    回复

  • 焦邦姚
    111

    康帝完: 财政部承认了三月三十多报告。自己去看,要是不符合。干嘛认定数额一致。

    2023-06-17 10:33:27

    回复

  • 关聿第
    首先呢,上面的截图的规则,不全面,重大违法退市里面,如果按照最新的规则,还有连续两年资产负债表造假金额累计5亿且超披露金额的50%。这里面厘清一个概念,不是调整数全部100%被认定为造假,最速调整和造假不是完全等号的,这就解释了财政部的认定造假金额和上市公司自己公告的追溯调整数金额对不上的原因,因为会计差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都可能导致追溯调整。
    2023-06-17 20:01:16

    回复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