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网站 > 股吧论坛 > 京东方A股吧 > 联想 TCL 京东方 三大国际并购案比较---历史让我们更信赖京东方。 返回上一页

联想 TCL 京东方 三大国际并购案比较---历史让我们更信赖京东方。

傅姒日

(发表于: 京东方A股吧   更新时间: )
联想 TCL 京东方 三大国际并购案比较---历史让我们更信赖京东方。
竞争力自金融危机以来,鼓励中国企业出海抄底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海外并购案越来越多,仅海外并购大案都已经足以从过去的年度新闻变成月度新闻,甚至十日谈。但不管是中投、平安的金融寻梦,中海油、中铝的能源解围,还是万向、海尔的市场布局,其代表性、影响力都抵不上TCL、联想和京东方这三大制造巨头的三次经典出手。当年,凭借这三大并购,京东方迈步进入高投资高技术的液晶产业,TCL一步成为全球彩电之王,联想跻身IT豪门之列。一时风光无限。如今,三巨头境况各异。联想在度过新婚的密月期后不久,就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闹起饥荒,2008年巨亏2.26亿美元,连半隐的柳传志都不得已出山救火,可见火势之严重。因为对IBMPC业务的消化不良,联想开始进入“最危险的时候”。TCL甚至没来得及过上一个蜜月,就直接进入了婚姻痛苦期。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很快被平板电视挤下历史舞台,进入全面亏损。一连好几年,TCL全球的盈利都补不上汤姆逊和阿尔卡特带来的窟窿,公司因此ST很久。相比之下,只有京东方的液晶事业还能带来一丝安慰。在金融危机中还能逆风上马在安徽合肥六代线,并筹划投资300亿元建立八代线。差异究竟从哪里开始的,答案当然是:动机。三个不同的“为什么”带来了三个不同的“原来如此”。联想为什么?救命!救命!在收购之初,柳传志一直没说过联想为什么要收购IBM的PC业务,直到收购完成并实现首季盈利。柳传志当时谈及并购经验,坦言:“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你要做什么,为什么要收购。”这话总结得很好,但联想究竟为什么,他并没有真正点明。2003年,联想遇到困境。始于2001年的多元化发展策略几乎完全失败。联想当初选择三个与IT相关的行业:互联网、IT服务和手机业务,希望打开新市场,进而入围《财富》全球500强行列。2000年8月,联想入股赢时通,取得40%股权,吹响了进军互联网的号角;12月,联想又与新东方合作成立新东方教育在线。2001年6月,联想与美国在线合作,合资成立FM365网站。在IT服务领域,联想2002年先后完成3次并购,包括以5500万港元收购汉普咨询51%的股权;以2333万元收购智软计算机开发有限公司;以6000万股收购中望系统有限服务公司。在手机业务领域,联想于2002年投入9000万,买来 厦华电子(行情 股吧)的牌照,成立联想移动通信公司。随后三年,联想又投资超过12.5亿港元,其中投资于互联网业务超过10亿港元,投资手机与IT服务业的分别为1.5亿港元和1亿港元。但三年之后,联想并没有达到营收超过600亿人民币的目标(这是《财富》全球500强的门槛)。不仅互联网业务因为遭遇泡沫破灭而抽身,终止与美国在线的合作,IT投资也亏损连连,不得已打包卖给亚信科技一部分。做别的不灵,只有做PC还凑和,而国内PC市场已经巨头环伺,联想的市场份额只有下降的份儿,想打开国际市场,根本没门。这就好像一支队伍被死死地堵在了山沟里,而且包围圈还在不断缩小。如果此时包围圈外突然有一支队伍说愿意合伙,帮助场外开花,围魏救赵,恐怕条件再苛刻,也会觉得这是喜从天降。TCL为什么?护照!护照!李东生也是如此。当时的TCL是国内家电业第二名,但李东生觉得已经找不到增长空间,原因有二:加入世贸组织两年后,对中国彩电密集的反倾销调查让人措手不及,堵住了中国彩电进入欧美发达国家海外市场的通道。与此同时,国内彩电和手机产业价格竞争十分激烈,TCL的手机业务在2004年严重亏损。李东生认为,只有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才能实现彩电与手机业务的快速扩张,并获得外企的核心技术,以及国外销售网络,然后将中国的劳动成本优势延伸到国外,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化中找到一条生路。简单说,李东生是因为TCL产能巨大,但国内市场遭遇增长瓶颈,国际市场遭遇封锁,无处释放,憋得难受,才不惜重金,为TCL买一张国际通行证。京东方为什么?替代!替代!普通高手只想到战术,只看到未来的一步,而真正的高手看重战略,能看到未来的两步甚至三步。王东升就是一位典型的战略高手。从1992年接手京东方,他就一直思考战略问题。事实证明“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他的“替代危机”思维日后展现出巨大的力量。“替代危机”是王东升多年思考得出的战略概念。1992年,因为电子管被CRT技术替代,北京电子管厂这个大型国有企业此时的家底只剩老厂房,成批成套的大型设备全部变成废铁。更严峻的是,替代危机留下两大沉重包袱,一个是上万名员工,一个是巨额债务。在从电子管技术被动转向CRT技术的过程中,王东升第一次体验了替代危机的可怕。于是,王东升开始陷入担忧和焦虑,因为当时国际盛行的CRT技术也已发展30年趋向成熟,有难以突破的极限,无法持续升级的技术必然被替代。他必须在CRT技术被替代之前找到下一个替代技术,掌握战略主动。1995年,王东升成立预研项目组,开始对当时平板显示领域中的三种技术趋向——PDP、TFT和LED进行跟踪和研发。1997年明确肯定3C融合为平板显示技术带来的历史机遇:“TFT-LCD技术将成为平板显示的核心技术,在今后10年内将居于显示技术中心地位,并主导显示行业的发展,由此影响到家电、PC等相关行业。”从1998年开始,王东升将企业资源开始集中于TFT显示技术,直到2003年大举并购,战略准备期至少5年。京东方就是在液晶平板显示技术替代CRT技术的前夜,一举通过并购切入显示面板产业,登上平板显示产业链上的技术制高点,占据了价值达最终产品80%的关键环节。相比之下,TCL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为一张即将过期的护照前后搭进去9000万欧元。联想则是典型的战术主动,战略被动,小蛇吞下大象,只得花大量的时间用于消化,而PC市场是一个摩尔定律驱动的市场,停一步就意味着落后两步,而联想为此三年耗去三年之久。 虽然都是决定要并购,但在买什么的问题上,三家公司的思维反应依然相距万里。联想和TCL的并购对象就好像是从天而降的完美姻缘,好比“有了瞌睡就送来了枕头”,让他们自己都觉得运气超好。而京东方是主动接近目标,等待机会。联想攀上没落贵族IBM PC堪称PC市场的开山鼻祖,并曾辉煌数年,但到1990年代末,出于战略转型和竞争考虑,IBM两次找到联想,因为PC已经成为他们的包袱。在郭士纳带领IBM8年转型之后,大象已经变成IT服务巨头,PC业务已是典型的没落贵族,负担而已。但2001年找联想时,IBM还强端着贵族的身价,要价40亿美元,把联想吓回去了。到2004年,一切都不同了。IBM PC进一步没落,华尔街进一步催促IBM甩掉这个包袱,以免影响利润和股价。而此时的联想也陷入困境:联想台式机的毛利率已经降到1%到2%,而他们在笔记本电脑上的能力还很差(联想到2002年还不能生产笔记本电脑)。收购IBM PC业务,联想不仅能得到笔记本电脑生产和研发技术,还能获得这个IT界第一品牌,一举进入《财富》全球500强,成为世界电脑第三名,一年实现国际化目标。当你一心想成为贵族的时候,一位贵族小姐送来结婚戒指,让联想难以抗拒。此后,联想花了三年学习贵族礼仪,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认可,但急坏了需要过日子的股东。TCL领回豪门弃妇如果说联想娶的是一个家道败落的贵族小姐,那李东生买来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则是典型的豪门弃妇。汤姆逊彩电业务早已陷入亏损,曾考虑卖给GE,但遭到拒绝,成为“韦尔奇也不能拯救的业务”,这才是TCL接手也必然亏损的真正原因。老牌国际品牌汤姆逊在彩电业务数年大亏损,2004年就决定退出彩电和彩管制造领域,而转向数字电视芯片、平板电视和涉足娱乐领域。因为中国家电企业竞争激烈,微薄的利润使得中国生产商无力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或者说是李东生认为中国企业没有实力和时间去研发核心技术,掌握产业链制高点。这就是中国制造业流行的中国技术无能主义。TCL希望并购国际品牌能够为中国企业的战略突围提供一个新的方向,而且李东生也看到,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所以,当汤姆逊有意卖掉彩电业务时,李东生马上上钩。汤姆逊数次主动找到TCL寻求合作,李东生也和联想一样,刚开始嫌弃他们要求控股权没有答应,后来汤姆逊不要求控股权了,李东生马上“抓住了机会”。但后来的大亏损使他不得不承认:当时没有聘请专业的顾问公司,不了解汤姆逊欧洲市场的情况。京东方讨好上尉的女儿联想与TCL都是同业同位并购,都是已有制造业产能和市场的延伸,只是换个好看的品牌,大一点的渠道,以及硬一点的技术,属于典型的同业同位并购。但京东方不同,它是沿着产业链往上走,是同业上位并购,相中的是上尉(上位)的女儿。STN-LCD是“超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器”,是LCD行业中TFT-LCD之外的第二大产业;OLED是“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是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 京东方瞄上现代这两项技术是从1998年开始,在并购之前,京东方用5年时间准备相关人才和资源。其中第三年时,京东方又先以合作的方式打入上尉家,与韩国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SEC、韩国现代半导体株式会社合资,在韩国设立现代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将之作为收购主体。通过先期的收购和合作,京东方培养了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深刻了解了液晶产业的发展趋势,选择2003年出手,只是时机成熟。当时,现代液晶业务因为金融危机支撑不下去,而不是因为没有前途,才给了京东方机会。台湾电子科技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郭圣昌认为:“京东方只花了不到4亿美元,买到的绝对资产和技术至少价值20亿美元。”接下来,京东方又以10.5亿港元收购了香港显示器厂商冠捷,打造了完整的液晶显示产业链。 资本的玄机:借钱不如借力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多只能是蛇吞象,收购时就资金不足,娶到手之后,也就很容易钱不够花,倒在现金流上。在联想、TCL和京东方的并购中,其财务能力都受到巨大考验,但综合比较起来,最终财技胜出的是京东方。联想:私募束缚了手脚联想在并购上不缺钱,这是杨元庆一再强调的。但事实是,联想并购IBMPC时,手上只有30亿元现金,而收购价格是12.5亿美元,其中8亿美元要求现金,4.5亿美元股票,还要留出2.5亿美元现金备份,以应付一些突发状况,还要承担5亿美元债务,差距不是一点点。为收购成功,联想决定私募,对方正是竞购伙伴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Texas Pacific Group)、General Atlantic及美国新桥投资集团(Newbridge Capital LLC),三家联手向联想投资3.5亿美元,代价是联想让出约10.2%的股权,并允许他们2.725港元的价格执行约2.37亿股的联想股份非上市认股权证。虽然联想并购时的负债率仅有27%,还算吃得消,但外资股权还是乱了新联想的阵脚,为照顾他们的意愿,新联想在整合上迟迟不敢动真格,只管消炎,不管手术,结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联想短期战略至上的最大效果就是表面业绩上升,股价上升两倍,使三家机构的投资价值上升到百亿港元。2007年,三家趁股价高峰套现30亿港元,已然收回成本还小赚一把。TCL:举债赔进了家底TCL是先甜后苦。在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过程中,TCL国际并未掏一分现金,只是向合资公司转移全部电视及DVD业务和资产,对方也注入相应电视及DVD业务及资产。而在组建T&A时,由于TCL手机业务不好,TCL在注入相关业务的同时投入贴进去5500万欧元现金。这笔生意看起来比联想的划算,但李东生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头。合并后的业务不仅没有带来盈利或产生协同效应,降低成本,反而不断亏损。结果,TCL不仅交易时的银团贷款还不上,还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引起股东不满。合资公司的吞钱能力超出了李东生的想象。并购仅一年,TCL集团香港公司为筹集合资公司运营资金,就先后向国外金融机构借款超过10亿美元,资产负债率趋近70%,短贷长投、借旧还新,使得财务风险加大,并且降低以后的筹资能力。在TCL通讯收购阿尔卡特后,现金流紧张更加明显。合资公司成立后,3个月内亏损6300万港币,一向靠打“广告战”过日子的TCL移动,竟然在合资后暂停支付各地分公司三个月的广告费用,总部直接发布的广告也少得可怜。李东生悲凉地说:“TCL过去20年中创造的巨额利润在不成功的国际化过程中被消耗殆尽。”京东方:融资赶上了低谷实力不如联想和TCL的京东方进入资金和技术密集的液晶面板行业,担负的财务压力显然最高。但幸运的是,京东方领导人王东升本身就是位财务专家。京东方3.8亿美元收购资金精打细算:自筹1.5亿美元;以资产抵押方式,向韩国金融机构借款1.88亿美元;以资产向现代公司获得卖方信贷0.39亿美元。虽然京东方的负债率高达70%,但王东升十分自信京东方能够度过困难时期,因为他早已计算好了拿韩国的生产线去上市融资。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2004年,该计划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坏消息纷至沓来。 液晶产业景气周期在2004年下行,导致规模尚小的京东方2005年至2006年连续亏损额达到33亿元,王东升也一度深受质疑。最后不得已出售了冠捷的股权,换来22亿港元收益,才以财务投资大赚抵消掉产业并购大亏。不同的是,京东方借并购换来了新的核心竞争力,确立国内TFT-LCD行业的领先地位。2006年,京东方迎来了产业的上行周期,顺利完成五代线月产能由60K(玻璃基板)扩大至85K(玻璃基板)。2007年行业回暖,蓄势待发的京东方平均每月赢利超过1个亿。2008年,产业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京东方投资175亿开工6代线,并以300亿资金计划图谋8代线。 谁的公司谁做主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其实最大的障碍是整合。如何消除文化隔阂,如何缩小管理差距,非常考验企业家的智慧和魄力和耐力。事实证明,很多企业家只有并购的魄力,缺少整合的魔力。联想:我的公司你做主在2008年11月之前,联想还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标兵和国际化的榜样。柳传志对整合的预想是,毛巾里拧水,把IBMPC25%的高毛利率和联想的低成本运营能力结合起来,扩大利润空间。然而,因为文化和管理的巨大差距,这一设想完全被束之高阁。联想在IBM面前,天生就有一种不自信和患得患失的卑微,也缺乏国际化的专门人才储备,仓促上阵,这种劣势是柳传志号召每天学一小时英语也改变不了的。为确保成功整合,联想妥协迁就IBM成为化解分岐的第一原则,处处让着老外们,生怕他们一罢工,IBM就不转了,联想就傻眼了。联想首先专门与对方的高层骨干谈远景,承诺他们工资待遇不变,将以前的IBM股权、期权改成联想期权。联想原计划的双总部战略,也因IBM PC的高管坚持而改为单一总结,仍设在纽约。IBM老员工、惠普和戴尔空降兵拥有更好的薪酬待遇,出差头等舱,每天拿着比联想员工高几倍的出差补助。毛巾拧水战略未执行,国外市场的人力成本反而从6亿美元上升到9亿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老联想人的积极性,导致联想本土培养出来的多位高层离职而去,内部因此还差点搞出帮派主义。因为急于消除文化隔阂,联想在战略上明显乱套。IBM偏好高端机和商务市场,联想重视消费市场,结果IBM占了上风,而市场恰恰风云变幻,笔记本消费市场大暴发,联想错过了良机,被华硕等对手抢先,直到2008年才回过神来,推出“Idea”品牌,但为时已晚。更糟糕的是,并购三年,为保持表面稳定,联想竟然一直没有彻底解决供应链整合问题,结果不仅海外市场失利,国内市场份额也降到30%以下。TCL:你的公司你做主TCL的并购对象选的最失败,但在整合上,李东生反而比柳传志显得坚决,没有迁就,没有掩盖问题。TCL也是并购后人才严重不足,仓促上阵,工作经验满一年,就敢外派,结果一窍不通,只能放手让TCL汤姆逊(欧洲)按旧模式自转。2005年结束时,TTE欧洲出现6000万欧元亏损,幅度远超李东生预期,于是他马上派一个人调查,答案是“情况正常”。李东生不信,于2006年2月派出一个调研小组前往欧洲,才真正有结果:过去一年多,欧洲市场发生巨变,平板产品取代传统CRT彩电的速度太快。到2006年底,欧洲市场的平板产品占有率从数量上已超80%,从销售额上已超90%。李东生决定不再放手,他迅速投入9000万欧元重组TTE,用尽人员调整、组织重组、业务重组等措施,但TTE欧洲业务依然持续3年巨亏。2006年,李东生只好宣布分手,结束欧洲业务,只保留OEM业务。这相当于放弃了汤姆逊的品牌和销售渠道,象征着当初并购的目标被放弃。幸运的是,经过壮士断腕,如今的TCL集团(行情股吧)经过削减业务,重新实现盈利。其后,李东生大作《鹰的故事》,成为中国管理名篇。京东方:我的公司我做主京东方的并购整合目的性最强,就是拿来技术(TFT-LCD),然后在国内落地生根。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要的不是对方的品牌、渠道,也不是要搞国际化,要的就是对方手里的全套知识产权和完整的研发团队。韩国人很快发现,京东方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速度奇快,因为王东升在8年前就开始自主研发与人才储备。目前,京东方已形成了外籍(专家)雇员和本地技术团队相结合的完整研发团队。 在京东方无孔不入、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策略下,经过5年消化、吸收、提升,京东方获得了自主建设高世代生产线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核心能力。京东方在北京亦庄开发区建成投产的5代线已实现高效率运营,在原材料成本高出对手7个点的条件下,毛利水平甚至高于LG和友达。目前,京东方与日立、LG形成的液晶技术标准以比液晶老大夏普更先进的技术,占据了全部液晶面部产品35%的份额,如果八代线顺利建成投产,该标准的市场份额将提升到55%。京东方完全掌握了液晶面板产业的话语权,这在中国企业还是第一次。京东方的最妙手笔是在获得技术之后将韩国子公司剥离。对比如今的上汽双龙乱象,京东方的整合智慧不言自明。

声明:如本站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wangshiyuan@epins.cn 我们将迅速删除。

  • 詹况宰
    了解历史,展望未来,对京东方更加充满信心。
    2017-10-29 14:59:24

    回复

  • 班主圳
    信赖!
    2017-10-29 15:05:36

    回复

  • 井庇主
    2017-10-29 15:17:15

    回复

  • 房斗
    犹豫就错过了低位的机会啊
    2017-10-29 15:53:18

    回复

  • 廖卡我
    不看股本,看在国内世界的地位,做价值龙头股!
    2017-10-29 16:33:18

    回复

  • 郦柄
    2017-10-29 17:26:29

    回复

  • 杜彩届
    2017-10-29 21:16:41

    回复

  • 桓架
    2017-10-29 21:35:10

    回复

  • 史仗
    全部看完,王东升明显高出一筹。闷声干实事发大财。
    2017-10-29 21:46:15

    回复

  • 乌员豆
    王东升,了不起的企业家
    2017-10-29 21:49:42

    回复

  • 巴牛帝
    好!
    2017-10-29 21:58:35

    回复

  • 鲍纱匡
    有感,10年毕业后求职时,说联想并购IBM是个错误,结果被人嘲笑不懂投资,今年在京东方的股东大会上我是感谢王总的,10倍!
    2017-10-29 22:49:48

    回复

  • 谈老笙
    好,支持。
    2017-10-29 22:56:23

    回复

  • 凤瓶值
    2017-10-30 00:19:22

    回复

  • 衡斌
    经典
    2017-10-30 08:52:24

    回复

  • 姜狩将
    第一目标:10元。量度升幅。胜利
    2017-10-31 18:30:49

    回复

  • 班估班
    请问这篇并购比较是楼主写的吗?佩服。其实,京东方的战略能力、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能力一样强,战略更重要
    2017-11-02 22:04:38

    回复

  • 韩效宗
    我没有这个能力,只是自己觉得好,转贴供大家进一步了解京东方。
    2017-11-02 22:13:08

    回复

  • 慎迅
    历史让我们更信赖京东方
    2017-11-04 16:49:36

    回复

  • 奚侦纽
    同意!由此看好其未来
    2017-11-04 17:34:40

    回复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