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入门基础知识网 > > 股票快讯 > 房企间差异大——再谈地产开发模式 返回上一页

房企间差异大——再谈地产开发模式

编辑 : 王远   发布时间: 2017.10.16 11:45:02   消息来源: sina 阅读数: 107 收藏数: + 收藏 +赞()

上一篇章我们提到了【小盘快周转】的地产开发模式。要了解这一模式,还得从房地产的各种开发模式泛泛谈开。

地产业界比较经典的分类是囤地模式和快周转模式。这两个名词已经概括了大义...

上一篇章我们提到了【小盘快周转】的地产开发模式。要了解这一模式,还得从房地产的各种开发模式泛泛谈开。

地产业界比较经典的分类是囤地模式和快周转模式。这两个名词已经概括了大义,我们都能理解。囤地模式更多地寄希望于房价上涨,对冲掉融资成本后,还能带来高收益。而快周转模式,说白了就是薄利多销,迅速把摊子铺大。

 

囤地模式有其适合的土壤:

1、  有发展潜力的,随着城市的发展三年小变样,五年大变样;

2、  地块偏大的,动辄百万平米;(大地块一般在郊区或新区,城区很少)

3、  地价在房价中的占比很小。

4、  融资利率低。

其中,第三点非常重要。如若不然,地块很容易就“被套”了——利息成本不一定能跑赢房价。我们来看看,地价在房价中的占比为20%,融资成本为5%。地块在不开发的情况下,基本没有其他开支,这样算下来,囤地成本一年约占房价的1%,7年下来总计约10%。即便房地产市场走弱,被套几年,也总会有解套的一天——因为通胀的缘故,房价7年涨一倍,其实基本也等于没涨。而反之,如果地价在房价中占比为70%,融资成本为12%甚至更高,囤地的结果可能不容乐观。

 

再来看快周转模式。快周转模式之所以吃得香,是因为在我国地产行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预售制度,一个是土地增值税。

预售制度使得开发商可以通过预售款,来完成后期的开发建设。开发商用自有资金获取土地后(含明股实债性质融资),通过借贷、建筑公司垫款或一部分流动资金来完成预售前的开发工作,待房屋开盘预售款到账以后,可以抽回资金用于滚动开发。这里有一个名词叫“现金的回正周期(经营性)”。我觉得这是快周转型房企最重要的指标——一旦某个楼盘的现金流回正,意味着该楼盘已经理论上卸掉了借贷成本(借款不一定还,可能继续用于滚动开发),也意味着初始投入资金完成一个“蛋生鸡——鸡又生蛋”的闭环。

很多人喜欢用拿地到开盘之间的时间,去判断一家企业的快周转到底有多快——当然这个指标也有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我更喜欢参考现金流回正周期。遗憾的是,大多数房企并不披露这个指标。碧桂园在最新的2017年中期业绩发布会ppt上披露,其合伙人制度下的楼盘,现金流回正周期平均为9.1月。而中南建设的官微写到(可能是目标而非结果),一线,二线、三四线的现金流回正周期分别为12个月、9个月、7个月。

土地增值税是一种累进税制,以增值额计算并计以30%至60%的累进税率。因为土增税的存在,开发商囤地所能获得的超额利润大部分被税。所以在较低的税率档次进行快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或许更为划算。毕竟,在相同的时间内同样的自有资金,以10%的回报率周转两次,好过以15%的回报率周转一次。

快周转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开发过程中产生较少的利息支出和管理费用。当楼盘开盘以后,用客户的预售账款(无利息)去替代有息负债(或滚动开发,扩大规模)。

 

小盘快周转,就是把快周转发展到极致。因为盘小,没有任何二、三、四期的后续开发(囤地最少)。同一期开发,先后一两个批次就卖完清盘了。今天拿地,7至9个月后开盘,一年后你再上房产网查询——已经被归入二手房楼盘了。

 

高负债快周转模式。同样是快周转,有的负债相对较低,有的则较高。为何单独列出高负债快周转模式?因为它和小盘快周转又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比如,今年借钱开发10个楼盘,明年借更多的钱开发20个楼盘,后年则变为40个楼盘甚至更多。

很少见到囤地模式的开发商也能高负债。这是因为房地产开发在高速滚动中更容易加杠杆。在高速滚动中,除了明股实债和股权质押、土地、在建工程等均可抵押贷款,客户买房的预收账款,建筑公司的应付账款等等,均可形成负债。而囤地模式的开发商,负债总额一般低于地块价值——光守着一块地,没有后期投入去抵押或质押以加杠杆。

 

 

地块被套以后怎么办?

囤地模式的楼盘被套了,以后大不了就囤着——只要房地产不是长期低迷,在通胀的助力下总会有解套的一天。那么快周转模式被套了以后,该怎么办呢?

某些快周转房企有个原则,就是“留地不留房”。对于已经达到预售条件,或已开工建设的房源,即使亏损状态下依然坚决卖掉,回款第一位,避免被财务成本拖累。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光是囤地的话财务压力小很多。虽然上亏损回款,但收回的资金又可以投入下一个地块的建设中去。房市低迷时期,地价也相对便宜——此处不赚钱,撤回资金,到下一个地块去赚钱。

除了前面说的快周转和囤地两种基本模式,其实地产界还有很多其他的分类模式。对于一家房企来说,他并不只具备其中某一种模式,很可能横跨多个模式——在同一家房企,可能某些地块在快周转,而另一些地块在囤着。

 

 

1、卖装修模式。

通过全国范围内大批量采购,降低建筑材料采购成本。比如一块瓷砖,你在门市100元一块,员工内部购买40元一块,而大批量采购价可能只要28元一块(没错,比员工价还便宜)。这使得普通业主需要1600元/平的装修成本,大批量采购的开发商只需600至800元即可完成。由于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宣称“1600至2000元标准”的装修,这使得对毛坯楼盘来说,精装房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除此之外,装修增加了建设成本,对于合理规划土增税来说,是有利的(不详述)。

就像某快餐饮食卖的不是汉堡,其实是卖房地产。我们也可以说,某些开发商卖的不是房子,其实是装修材料批发商。房企的规模越大,装修材料的采购成本越占优势。一般的本土小房企,做精装房并不占多少优势。

在这里,我并非是推荐各位看官购买精装房(原因不表,感兴趣去买本《理财不用懂太多》)。一般来说,精装房适合初级置业者——因为财富阶层越往上走,越追求差异化和个性化。(也就是喜欢自行装修)。

大规模做精装房的房企,主要有恒大、万科等。

 

2、快速复制模式。

以前曾讨论过一个话题,究竟是先拿地,根据地块的性质再去做定位和规划;还是根据自己的阶层定位,再去拿适合自己定位的地块?(目前这个阶段,开发商能抢到地就不错了。)

快速复制,最先是恒大开始,我印象中2007年去看恒大,各个恒大的楼盘基本都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因为是快速复制,所以规划、户型都可以很快做出来。这极大地加快了周转速度。

不过,现在有更快的周转了。碧桂园2017年中期业绩PPT披露,其定位、规划、甚至预招标,都是在拿地前完成。所以地块一摘牌,立马可以开工建设。此外,中南建设的“六快六先”,大致也是这个意思,加快开展前期工作,迅速开工,高速周转。

 

 

3、商业综合体模式。

最先是万达发扬光大,目前的追赶者主要是新城,此外龙湖等一些开发商也在做。这种模式其实也很好理解,通过地块上绑定大型商业综合体,甚至酒店,进行低价拿地并进行开发。

为何能低价拿地?因为与住宅不同,商业能够给ZF带来更多的零售利税,细水长流。但是,商业体的招商工作,并非每一家开发商都能做好——这无形中减少了很多竞争者。

商业综合体,并非孤独的商业,它还附带有住宅部分。在许多人看来,商业自持部分的租金收入并不十分划算,但没注意到金街商铺的利润非常丰厚,在房价7千的地方,商铺能卖2万至4万一平。而住宅部分,由于地价便宜,也是比较赚钱的——随着商业部分开业,这一配套给住宅部分提高了附加值。

许多人担心商业自持积压资金。我并不操心这一点——我觉得该操心的是商业能否招商成功,运营是否顺利。因为商综体与一般的住宅项目不同,它的招商很关键,选址也很关键,快周转也很关键(从拿地到开业18个月至24个月,算不错的速度)。至于积压资金,自持的商业体可以抵押贷款,初始投入可抽回7成以上(如果算上地价上的折扣,这是非常划算的)。由于抵押物充足,且有稳定的租金作为还款来源,所以这类贷款的利率非常低。

 

 

4        、华夏幸福产业新城模式、物流地产模式、文旅地产模式(类同商业综合体模式)等等。

 

 

 

免责声明:博主所发内容不构成买卖股票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新浪财经网站提供此互动平台不代表认可其观点。新浪财经所有博主不提供代客理财等非法业务。有私下进行收费咨询或推销其他产品服务,属于非法个人行为,与新浪财经无关,请各位网友务必不要上当受骗! 查看博主原文>> @@title@@ @@teacher_name@@:@@title@@ 0 转载 喜欢 阅读┊ 收藏 ┊转载 ┊ 喜欢▼ ┊打印┊举报

声明:如本站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wangshiyuan@epins.cn 我们将迅速删除。

 

股票快讯最新文章

MORE+
 

热词推荐

MORE+

股吧论坛最新帖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