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入门基础知识网 > > 股票快讯 > “利好”公告暗藏飞刀 三大案例教你如何避雷? 返回上一页

“利好”公告暗藏飞刀 三大案例教你如何避雷?

编辑 : 王远   发布时间: 2017.08.16 23:00:02   消息来源: sina 阅读数: 73 收藏数: + 收藏 +赞()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本来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它不但是投资者了解公司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出投资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然而,最近深交所公布的“违规信披”系列案例,让我们见识了少数公司是如何通过信披来误导大...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本来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它不但是投资者了解公司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出投资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然而,最近深交所公布的“违规信披”系列案例,让我们见识了少数公司是如何通过信披来误导大众。

  1盲目蹭热点 容易撞风险

  蹭热点这事,在A股并不少见,为蹭热点而改名的公司可以写一部史诗。对待热点这事儿,上市公司态度各异,有的公司忙着澄清,有的公司态度暧昧,有的公司半推半就,而有的公司直接自己发!公!告!

  2014年什么最火?唯互金也!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一家本来为商业银行提供IT开发外包服务的上市公司,不停发公告表示我们准备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比如设立和参与设立了从事征信、数据、互金、小贷和普惠金融业务的子公司,以及合资入股商业银行等“大动作”。涵盖了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业务范畴,简直就是下一个“BAT”的架势。

  与此同时,频频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描绘公司互金业务的蓝图,部分机构投资者闻风起舞通过研报等方式大肆吹捧。公司就这样蹭上了互联网金融的热点,一时间成为了资本市场上的香饽饽,股价扶摇直上,涨幅达十几倍。

  这到底是蹭热点还是自带WIFI?

  小明和小刚是一对同事,他俩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小明阅读公告后发现,该公司的互金投资貌似雷声大雨点小,很少披露具体业务经营的进展,从其披露的定期报告来看,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收入仅为百余万元,收入占比不足1%。这显然有问题啊,小明挥挥衣袖,撤了。

  小刚则不屑一顾,连机构都抢着买的股票能有什么问题?你能比机构还厉害?小刚坚定地在高位大量买入,买入后的几个涨停甚至让他还乐观地给自己的投资加上了杠杆。

  然而,故事的发展总是充满戏剧性。几个月后,该公司因为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调查发现其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信息不符合现实状况,缺乏未来实现的基础,部分业务因为政策原因无法继续经营;公司在公告中选择性披露利好信息,规避不利信息,未披露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存在的风险以及进展情况。最终,公司因为信息披露存在误导性陈述收到了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交易所也对其进行了公开谴责。

  但其股价早已应声下跌,包括小刚在内的很多投资者都遭受了大额的亏损。但庆幸的是,部分符合条件的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向法院起诉公司及其主要责任人来挽回部分损失。

  我们在为小明的机智点赞,也不免为小刚的遭遇唏嘘。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面对市场炒作热点题材的情况时,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能仅简单根据公司临时公告和分析师报告就形成投资决策,必须要回归公司的基本面,尤其是通过认真阅读年报等定期报告来分析公司实际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切勿盲目跟风。另外,还需要提醒的是,对于新行业、新业务,公司经营往往受到行业政策和监管规定的影响,投资者也需要密切关注。

  2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也要把股价压下来

  咱股民没事都喜欢逛个股吧,聊聊天,找找有什么利好消息,听听知情人士的消息。

  2015年4月底,某上市公司(简称为W公司)股吧里出现一个帖子,称“W公司将启动重大资产重组,多路私募基金正在谋划举牌W公司,拿下控制权,对公司进行大规模业务整合和重组,二级市场股价将一路飙升。大股东现在非常被动,连夜着急多家券商寻找白衣骑士和质地优良的资产注入W,以应对私募基金的狙击,保住控制权。”

  以及“经向公司内部人士求证,公司高管最近都贴了封口令,凡是涉及资产重组的话题高度保密,不能发言。这种高度保密,只针对资产重组的封口令以前从来没有过。现在,公司股价暴涨,也不排除大股东参与了二级市场股权争夺的反击战”。

  5月中旬,这个账号在股吧再次发表“这次的借壳可能已经谈妥”的帖子,称“据传,W公司重组最近频繁接触,可能已经谈妥。二级市场的股价已经对借壳重组充分佐证”。这些帖子点击量均达3000次以上。

  两日后,W公司发布澄清公告,针对网络上有关重大资产重组的传闻进行澄清。

  没毛病,这很好。谁知这场谣言与辟谣的闹剧竟是董事长带头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董事长看自家股票涨太好了,心里发毛,就跟董秘说发个没有重组的澄清公告压一压股价。董秘说市场上没有重组传闻,这澄清公告不好发,董事长便说,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嘛,要想办法把这澄清公告发出去。两人经过一番勾兑,想出了先安排人在股吧上发帖,再出澄清公告的主意。为他们的机智点赞!

  澄清公告发出后,股价确实应声下跌4%,不过,董事长和董秘等相关人员也领到了证监会的一纸罚单。因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证券市场,董事长、董秘被处以20万元罚款,发帖人被处以5万元罚款,还抹黑了公司形象。

  这也提醒我们,在看到抓人眼球的消息后,先在网上搜索一下,看一看信息的出处,如果只是网络帖子,可信度就要打个折扣;再搜索一下信息中的关键词,多方了解当前报道情况,避免偏听偏信。针对股市谣言,切忌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一定要多方参考,相信官方媒体和权威来源的信息,不可偏听偏信,以免造成损失。千万别被所谓的“知情人士”牵着鼻子走。那些小道消息、绝密传闻、重磅曝光,很可能是某些别有用意的人士放出来的诱饵。

  3追求稳稳的幸福 警惕莫须有“重大合同”

  一个大订单从天而降,你会如何反应?

  时间倒回2011年1月底,从事化工涂料行业的C公司一向平稳的股价突然出现一波连续的涨势。到2月中旬,股价升幅扩大,并触碰了交易所股价异常波动的标准。公司按照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要求,发出了股价异常波动公告。公告中,公司声明,公司经营正常,也不存在应披露的事项或有关的筹划事项。但诡异的是,就在公司出公告的第二天,C公司就以筹划重大事项的理由申请了股票停牌。一星期后的3月2日,公司向投资者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其子公司与四家客户签订了4份意向性产品销售协议,涉及金额总共接近20亿元。

  20亿元订单是什么概念呢?C公司当年的营业收入只有不到4亿元,即便按照上市后每年大概20%的营收增长率,也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才能累计完成20亿的收入。现在,四年的收入一次性地注入公司,给予公司的业绩提振恐怕只能用“洪荒之力”来形容了。果然,公司复牌当天,股价就非常给力,迅速蹿升,到达了上市以来的最高点。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特别短暂。3月8日,一家主流证券媒体公开质疑C公司的合同。报道通过调查发现,C公司的公告内容里漏洞百出,真实性让人怀疑。比如前面提到公司年营收只有4亿元,现在要承接20亿元的大订单,首先就要扩大产能,征召人手。但是记者去C公司园区暗访发现,厂区非常平静,既没有扩产招人的动向,也没有加班加点的情势。此外,该报道也探访了该笔合同的一家采购方,位于香港的J公司,发现公告中提供的门牌号根本不存在。另外,对于采购方S公司、D公司,记者也发现多处公告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形。这些信息,都给采购方的身份与交易目的打上了大大的问号。最后,记者发现C公司的合同公告中也有耐人寻味的地方:比如一般合同都会设立违约条款,防止各方违约。但C公司在公告中却奇怪地提示风险说“该合同对违约方责任追究不明确”。如此重大金额的合同,不仅不设立严格明确的违约追责条款,还加入一句具有开脱意味的说明,明显不符合一般商业合同的逻辑。换个角度说,是不是合同双方在签订时就都已经明白该次合同的“水分”了呢?

  报道一发表就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关注,C公司股票在当天就被交易所要求停牌核查相关内容。一开始,C公司还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回复,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之前吹出去的泡泡实在太大,公司终于在7月底和8月初,发布了与四个采购方解除该意向性合同的公告。至此,这个莫须有的20亿元合同大单,实际只实行了100万元。面对市场的质疑,公司停牌5个月内没有拿出任何确凿的证据。

  最终,交易所对C公司作出严厉的处罚。公司股票复牌后连续跌停,很快回到了1月的价位。而跟风买入投资者,也蒙受了股价大幅波动的损失。

  所以,面对上市公司突然披露的重大合同,应避免盲目跟风追涨,而是在观察到股价波动的情形时,小心求证,谨慎查实该信息的真实性与可行性。具体来说,可以结合平时对上市公司所处行业、上市公司自身经营情况等的了解,判断合同是否有值得推敲的疑点。然后,谨慎分析该合同的金额,合同对象、合同履行条款、乃至合同违约风险等等是否合理可信,防止被莫须有的合同所蒙蔽。此外,也可以从合同各主体的信息来寻找求证的蛛丝马迹。对于市场上媒体报道、交易所问询等,投资者也应保持注意,认真研读。一名合格的股票投资者,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既要有“风险越高,收益越大”的投资胆魄,也要有排雷避险,追求“稳稳的幸福”的智慧。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声明:如本站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wangshiyuan@epins.cn 我们将迅速删除。

 

股票快讯最新文章

MORE+
 

热词推荐

MORE+

推荐阅读: 缺口理论 江恩理论
 

股吧论坛最新帖子

MORE+